說實話,我沒想到現在會有這么多有錢人,寧愿放棄別墅,住在平地上。幾天前,我和朋友聊天,我知道很多人甚至選擇在城里買兩套門對門的房子——一套自己住,一套給父母住。這聽起來有點反直覺,但仔細想想,卻透露出生活的智慧。
我哥們就是經典案例。剛開始興奮地掏了580萬買了郊區別墅,裝修砸了100多萬。結果如何?不到兩年,我就虧了120萬,忍痛賣了。見面的時候,他苦笑著說了一句話。我還記得:“住別墅的人要么真的很有錢,不在乎那些破事,要么真的不知道什么是生活。”這令人揪心。
別墅:被朋友圈美化的“人生巔峰”
讓我們承認,誰沒有幻想過住在別墅里?寬敞明亮的客廳,私人花園燒烤派對,車庫可以停幾輛車...特別是看到親朋好友曬別墅照片配文“搬新家”,心里有些酸溜溜的。
但說實話,別墅生活在朋友圈里怎么會這么光鮮亮麗呢?我看了幾組數據,挺嚇人的:近三年一線城市別墅轉手率上升了38%,超過一半的業主連三年都賣不出去。
業主群中流傳的一句話特別生動:“買別墅的時候,全家人都笑了;賣別墅的時候,只有哭唧唧。”戳心不是嗎?
真正的別墅困境:鮮為人知的生活噩夢
1、燒錢無底洞真的把中產階級變成了“月光族”
別墅就像一個無底洞,買房只是第一步。表哥去年住的別墅每月固定支出嚇死人:物業費2800(一般小區只有幾百),水電差不多3000-5000(面積大),花園養護1500(草坪修剪、花卉更換),保安費1000(高端小區標準配置)。過個冬天?取暖費直接從1.5萬開始!
一位網友開玩笑說:“當我們買別墅的時候,我們計算資產,當我們賣別墅的時候,我們知道我們計算的都是債務。”這并不夸張。富人不在乎錢,但對于門檻足夠的中產階級來說,別墅真的可以把你變成月光族。
2、孤島生活,連說話的人都沒有
別墅區的社會荒漠感,住過的人才懂。
當我的一個媒體朋友搬進北京郊區的一個著名別墅時,我發了一個朋友圈:“整個社區就像一個墓地。晚上遛狗只能聽到自己的腳步聲,嚇死一個人。”
她向我抱怨說,別墅區有40多戶人家,通常門關得很緊,鄰居見面點頭,幾個月后甚至沒有人說話。孩子放學回家沒有朋友玩,老人下樓散步都是空路,他們下班回家遲到。
更不用說安全了。警方內部數據顯示,別墅被盜率比高層建筑高57%左右。想想看,在偏遠地區,居民少,距離遠,這對小偷來說是一個“高質量的目標”!
3、每天都在修補,煩死個人
“買別墅等于給自己找一份全職維修工作”——這并不夸張。
我送小張家住了兩年別墅,感覺只有兩個字:扔!地下室潮濕,從頭到尾找到三家防水公司沒有完全解決;院子里的貓很精致,特別選擇他下班時間拉屎,讓他懷疑鄰居是否指示;屋頂漏水八次,每次都說完全解決,結果暴雨的結果顯示了原來的形狀...
他在微信上開玩笑說:“一開始,我以為自己住在城堡里。后來,我發現自己成了城堡的管理員。我要么每天修東西,要么在找人修東西的路上。”
別墅里最可怕的事情不是大問題,而是那些總是處理不完的瑣事。每天修補,哪里還有心思享受生活?
4、上下樓折壽,浪費空間,浪費空間
別墅的多層結構看起來很高,住進去才知道是個坑。
我母親最好的朋友阿姨已經70多歲了。孩子給她買了一棟郊區別墅。結果,老人膝蓋不好,上下樓都死了。有一次我一個人在家,從樓梯上摔了下來。幸運的是,我只是皮膚外傷,但害怕的孩子很快就賣掉了房子。
“一棟三層別墅,老人不敢上樓,孩子不能上樓,最后全家擠在一樓,剩下的雙層基本上變成了倉庫。”這是許多別墅家庭的真實寫照。
一位做室內設計的朋友告訴我,一般別墅的實際可用空間比同價位的大平層少20%-30%。所有的錢都花在“不實用”的區域,比如樓梯和走廊。
大平層:越來越多的人明智選擇
正是因為這些煩惱,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從別墅“逃”回平層。
1、生活方便,節省了一半的生活
別墅通常在郊區,僅僅通勤就足以讓你喝一壺。當我的一個哥哥住在別墅里時,他每天早上6點起床送孩子上學,一次旅行40分鐘,然后開車去上班,每天在光路上花3個小時。
換成大平層后,他在朋友圈里嘆了口氣:“早上多睡半個小時,送寶寶上學5分鐘,下班回家10分鐘,周末步行去逛街看電影。一年后,我至少節省了720個小時,這是半年多的工作時間!”
2、住在平層就是舒適
大平層不需要每天爬樓梯,尤其是對于有老人和孩子的家庭,簡直就是救星。
隔壁的王姐姐從別墅搬到了城里的大平層。她說,最大的感受是:“以前住別墅的時候,媽媽在樓下叫人。我父親在樓上聽不到。有一次,老人突然頭暈。幸運的是,我早早回家了。現在住在平層,家里的任何角落都能聽到聲音。老人頭疼腦熱,馬上就能發現。”
大平層的設計通常更合理。我做房地產的表哥說:“一套設計好的平層,動線比別墅光滑得多,沒有浪費的空間,生活特別舒適。”
3、平層負擔得起,別墅負擔不起
很多人都算過一筆賬:同樣1000萬,買別墅還是買平層?
買別墅,年額外費用約25-30萬;買大平層,年額外費用只有8-10萬。這就是為什么這么多人賣別墅換平層——不是沒錢買,而是養不活!
去年,我同事家從別墅搬到了市中心的大平層。他跟我算了一筆賬:“每個月至少節省5000筆固定費用,一年6萬多元。這筆錢足夠我帶全家出國旅游了。為什么要在別墅里受苦?”
"門對門":中國家庭情感的絕佳解決方案
現在一種特別流行的生活方式是“門對門”模式——在同一棟樓里買兩套鄰近或對面的房子,一套老人,一套年輕人。
我的大學室友去年就這樣做了。她和丈夫買了一套120平方米的公寓,在門口給父母買了一套90平方米的小公寓。她說這個安排很完美:“早上出去跟父母打招呼,晚上回來可以一起吃飯。如果有緊急情況,敲門就來了。如果沒有什么可做的,沒有人會打擾任何人。”
這種模式非常適合中國家庭。阿姨的原話是:“與其每天擠在一起摩擦,不如互相尊重。”太合理了!
心理學家劉教授在一次采訪中說:中國人應該家庭親密,保持獨立,門對門是理想的平衡點。
房子是用來住的,不是用來看的。
歸根結底,買房最重要的是什么?是舒適,是生活質量,而不是面子。
我哥們賣完別墅后,用那筆錢在市區買了兩套相鄰的大平層,一套自己住,一套給父母。雖然總面積少了一點,但他說這是他一生中最明智的決定:“以前除了還款,剩下的時間都在處理房子問題和交通堵塞,現在真的有時間好好生活了。”
俗話說:“一進別墅深似海,從此錢包是路人。”許多人追求別墅的虛榮心,卻忽視了真正的生活質量。
事實上,現在越來越多的真正富有和有見識的人選擇住在大平層。不相信你看看那些大老板,數億的財富,大多數住在大平層,別墅偶爾去度假。
你覺得怎么樣?你住過別墅嗎?你認為別墅和平層的優缺點是什么?如果你有選擇,你會考慮“門對門”的生活方式嗎?來評論區談談你的真實想法和經歷。我很好奇你的不同感受!
免費報價量房
—— 知精準報價 避裝修深坑 ——
平均七年以上的設計經驗資深設計師為您服務